作者: 更新时间:2015-03-31
英语水平、职业意识、业务能力等,制约了中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。
全球需要船员约100万,其中高级船员40万,普通船员60万。菲律宾船员在整个国际船员市场中占主导地位,每年向国际市场提供约20万名船员。其中15万人服务于欧美航线,5万人服务于以日本为主的亚洲船东的船。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外派船员主要以远东航线为主,欧美航线的比例不到10%。只有提高中国海员的整体素质,培养满足国际船东需求的船员,提高船员外派管理水平,建设一个诚信有序的市场环境,中国海员才能真正走向世界。
目前,船员外派业务已成为充分利用国内劳动力资源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的一条有效途径。30多年的发展,中国船员走向国际化的数量仍偏低。英语水平、职业意识、业务能力等,制约了中国海员在国际海员劳务市场的竞争力。
刘正江认为,提高海员在劳务市场的竞争力,海员队伍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政府、社会、院校、企业以及海员自身等多方共同努力。"体制机制是否有利于他们走出去?这与政府有关;海员质量是否高?这与院校有关;能否留住优质海员?这与企业有关;能否吸引大量的优秀青年投身海员队伍?这与社会有关。"
从政府层面而言,主要是要有好的政策,要创建好的体制、机制,包括立法;从社会层面看,关键是一个认识问题,社会对海员有什么看法?或者更直接点讲,海员的社会地位有多高?这和我们国家的文化传统又密切相关。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,培养出英语运用能力强、有安全环保意识、爱岗敬业、有团队意识、有创新能力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海员;从公司层面而言,不仅要培养海员,更要创造条件用好海员、留住海员。
中国外派船员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,船员与陆地工作者之间的收入差距正日渐缩小。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,船员与陆地工作者收入差距逐渐缩小,海员的职业吸引力也随之减弱。
上述海事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,船员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绝对是一份羡煞旁人的职业。"在许多人还只是刚刚解决了温饱之时,许多远洋船员已经大踏步进入小康生活。出国的便利也让他们在社会上很有地位。"
我国要成为海员强国,各方还要作出更多的努力。在众多影响因素中,核心是政府,体制机制是关键。提升海员地位,吸引优秀公民投身海员队伍其实是海员队伍建设最大的困难,这一问题解决了,其他因素都迎刃而解。
刘正江建议政府牵头,进一步理顺海员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,要将海员队伍建设上升到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高度来认识,积极推进海员队伍建设立法,达到保护海员、推动海员走出去参与竞争的目的。要通过包括宣传在内的各种手段唤醒国人的海洋意识,首先是对海员的重视;通过提升海员的社会、经济地位吸引更多的公民投身海员队伍;船公司要通过实施民心工程把优秀船员留住;院校要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,提升海员培养质量。
中国外派船员数量少,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硬伤是英语沟通方面的障碍。不过,刘正江调研发现,外国船东并不特别看重英语语言能力,他们认为中国海员的英语运用能力这些年进步很大。